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急劇起病,全身中毒癥狀明顯,而呼吸道癥狀相對較輕,嬰幼兒、老年人及體弱者易發(fā)生肺炎等并發(fā)癥。該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具有高度傳染性,甲型流感病毒因極易發(fā)生變異而造成爆發(fā)流行,甚至全球大流行。
一、病原學
【形態(tài)結構】
流感病毒是RNA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呈球形或絲狀,直徑80-120nm病毒由三層構成,內層為病毒核衣殼,含核蛋白(NP)、P蛋白和RNA;中層為病毒囊膜,由一層類脂體和一層膜蛋白(MP)構成,外層為兩種糖蛋白構成的輻射狀突起,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和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
【分型】
根據核蛋白的抗原性,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丙型流感病毒感染不引起傳統(tǒng)的流感癥狀,乙型流感病毒僅確定了一種血清亞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據血凝集素(H)和神經氨酸酶(N)的抗原性分別分為15個亞型(H1~H15)和9個亞型(N1~N9)。國際命名規(guī)則為:型別/分離地點/毒株序號/分離年代[H,N亞型]。目前全世界主要流行株為甲3(H3N2)和新甲1(H1,N1)也是目前制備流感疫苗的根據。
三、發(fā)病機制和病理
流感病毒被吸入呼吸通道,病毒的神經氨酸酶破壞神經氨酸,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的受體暴露,血凝素與受體結合,吸附于纖毛上皮細胞上,繼而穿入細胞內,病毒核蛋白與上皮細胞核蛋白的結合,在核內組成RNA,復制的子代病毒通過神經氨酸酶的作用以出芽形式排除上皮細胞,由此擴散感染,經纖毛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和脫落。并發(fā)肺炎時肺充血,水腫,肺泡內含有纖維蛋白和滲出液,呈現支氣管肺炎改變。
四、臨床表現
潛伏期1~4日,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癥狀為主、 呼吸道癥狀輕或不明顯。
【臨床分型】
?。?單純型 最常見。急起畏寒高熱,顯著乏力、 頭痛(常伴有畏光和眼球后脹痛)、全身酸痛(背部和腿部最明顯)、咽干、咽痛,可有胸骨后燒灼感。同時可有較輕的呼吸道癥狀。發(fā)熱可持續(xù)2~5日,但乏力、咳嗽等可持續(xù)2周以上。輕型患者類似普通感冒,癥狀較輕,病程僅2~3日。
?。?肺炎型 少見。主要見于嬰幼兒、老人或有慢性基礎疾病及免疫力功能低下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起病類似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現高熱不退、劇烈咳嗽、咳血性痰,繼而出現呼吸困難、發(fā)紺,雙肺滿布濕羅音,而無肺實變體征,X線胸片顯示雙肺散在斑片狀陰影,痰培養(yǎng)無常見病原菌,可分離出流感病毒,抗生素治療無效。此型愈后較差,多于5-10日內發(fā)生呼吸與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
【并發(fā)癥】
1.繼發(fā)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1)急性鼻竇炎;可伴有膿性鼻涕
(2)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咽痛較重,扁桃體充血腫大,有膿性分泌
物。
2.繼發(fā)性細菌性氣管炎和支氣管炎 可出現咳嗽、膿性痰、肺部可有干鳴音或濕鳴音。
3.繼發(fā)性細菌性肺炎
(3)單純流感并發(fā)細菌性肺炎:典型流感3-4日后,病情加重,出現
高熱、咳嗽加重、膿性痰;呼吸急促,發(fā)紺,肺部濕羅音增多,或有肺實變體征;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顯著增高,痰培養(yǎng)可有金黃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菌生長。
(4)流感病毒性肺炎并發(fā)細菌性肺炎;在肺炎流感型基礎上,出現膿
性痰、高熱、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顯著升高,病情加重,常引起患者迅速死亡。
4.其他 在恢復期可出現腦炎、心肌炎或心包炎等并發(fā)癥,但少見。Reye綜合征主要發(fā)生于乙型流感,尤其是服用阿司匹林的兒童。
五、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檢查可見血白細胞計數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合并細菌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增高。
2.患者鼻甲黏膜印片或咽含漱液沉淀片進行細胞學檢查,可見上皮細胞內包涵體。
3.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流感病毒抗原,有早期診斷價值。
4.起病3日內取咽拭子或咽含漱液接種雞胚羊膜腔或組織培養(yǎng)基,可分離出流感病毒。
5.起病3日內和2~4周后的雙份血清血凝抑制試驗或ELISA檢測中和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有助于回顧性診斷。
六、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典型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可作出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在流感多發(fā)季節(jié),1~2日內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發(fā)生;或該地區(qū)有流感流行,有明確接觸史或群體發(fā)病者之一。
2.臨床表現 突發(fā)高熱、頭痛、肌肉酸痛、明顯乏力;全身中毒癥狀重而呼吸道癥狀較輕。
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總數正?;驕p少,合并細胞感染時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增高;流感病毒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陽性。
在流感流行期間,嬰幼兒嚴重的發(fā)熱疾病要考慮流感可能,并進行流感病原學檢測。繼發(fā)細菌感染可使流感患者病情復雜化。但流感的散發(fā)病例與輕型病例,如無病原檢查難以確診。
【鑒別診斷】
1.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冠狀病毒或副流感病毒等引起,主要表現為鼻炎(鼻塞、流涕、打噴嚏等)、咽炎(咽痛等),全身癥狀較輕,傳染性較小。與輕型流感鑒別困難,需依靠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
2.肺炎支原體肺炎 起病較緩,咳少量粘痰或血絲痰,大環(huán)內酯類和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治療有效,愈后好,冷凝集試驗及MG型鏈球菌凝集試驗陽性。
3.其他 鉤端螺旋體病、急性細菌性扁桃體炎、鏈球菌性咽炎及肺炎球菌性肺炎、流腦、瘧疾、傷寒與麻疹等疾病的早期,與流感易混淆,可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及實驗室檢查進行鑒別。
七、治 療
(一)對癥及支持治療
患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1周,注意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多飲水,注意營養(yǎng)補充。根據癥狀相應給予退熱、鎮(zhèn)靜,鎮(zhèn)咳、祛痰等治療。兒童應避免應用阿司匹林,以免誘發(fā)Reye綜合征。
(二)抗病毒治療
在流行期間應盡早應用,起病后24~48小時內 使用,可減輕癥狀和縮短病程,但應依據年齡調整給藥劑量。詳見表6-1。
(三)抗生素治療
繼發(fā)細菌感染時,應根據細菌培養(yǎng)培養(yǎng)結果及藥物敏感試驗及早使用抗生素。
(四)中醫(yī)藥治療
中醫(yī)中藥對流感治療可能有效,尤其是在緩解癥狀方面。
【愈后】
無并發(fā)癥的流感愈后良好。但年齡小于12個月的嬰幼兒、大于65對的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礎疾病,尤其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容易發(fā)生細菌性肺炎等并發(fā)癥,病死率增高,但早期、及時、合理的抗菌治療可使之降低。
八、護 理
1. 呼吸道隔離,臥床休息,鼓勵多飲水、注意合理營養(yǎng),流食或半流質飲食,進食后以溫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鼻、咽和口腔的清潔衛(wèi)生。
2.保持室內安靜、空氣流通,必要時可用食醋或過氧乙酸熏蒸?;颊叩牟途哂镁邞蠓邢净蜿柟獗?小時以上。
3.嚴密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及咳嗽等情況,積極對癥處理,警惕并發(fā)癥的出現。發(fā)現問題,立即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發(fā)熱可使用冰枕、冰袋等物理降溫;持續(xù)高熱時按醫(yī)囑給予退熱藥,兒童禁用阿司匹林;酌情給予緩解鼻黏膜充血藥物及止咳、祛痰藥。
九、預防與控制
【預防】
流感屬于傳染病防治法中規(guī)定的丙類傳染病,也是第一個全球監(jiān)測的呼吸道傳染病。由于其傳播速度快、病毒容易發(fā)生變異,每年都會發(fā)生不同規(guī)模的流行,因此,建立一個規(guī)范、靈敏、高效、 覆蓋全國的流感監(jiān)測網絡,及時掌握疫情動態(tài),發(fā)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