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如白駒過隙,轉眼間鼎醫(yī)《院訊》已走過了三十個春秋。為了加強通訊員間的聯誼,提升通訊員業(yè)余創(chuàng)作能力,加強通訊員隊伍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院訊》編輯部于管陽鎮(zhèn)西昆德成學院舉辦了通訊員活動。
當日上午八點準時乘車出發(f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踏在了西昆村的土地上。目之所及都干干凈凈,所遇之人都彬彬有禮,想起這里不僅是孔子后裔居住的地方,更有去年慈濟師兄師姐與村民聯合成立的“西昆環(huán)保站”,以及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儒家文化在這里仍得以傳承與延續(xù),讓人不由得增添幾分敬意。
在西昆環(huán)保站,項翠芳師姐介紹說,每周六是西昆的環(huán)保日。西昆有28個自然村,距環(huán)保站最遠的村子近15公里,慈濟人這里做環(huán)保,秉持著“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地球”和慈濟大愛的理念,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口口相傳的同時亦逐漸地加入了環(huán)保的行列。更有村民時常驕傲地說:“我們已經不再把‘黃金’賣給收廢品的人了,我們要送給慈濟做環(huán)保,幫助更多的人!”
我們今天的第一堂課是在環(huán)保站里的實踐課,翠芳師姐親身示范環(huán)保處理與分類。路途遙遠,運費昂貴,所以盡可能利用空間,充盈的易拉罐全部踩實踩癟,讓三大袋變成一小袋。
第二站是德成學院,這里是儒家文化教育的陣地。一入學院映入眼簾的便是操場中央的孔子石像,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對萬世師表的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禮。
在之后的座談會上,陳麗群責編總結了2017年全院通訊員的投稿情況,由此勾起了老編李愛民主任對早期院訊美好的回憶,對通訊員們的勉勵和期待,以及對《院訊》深厚的感情。通訊員代表黃婷婷醫(yī)生說:“文章創(chuàng)作是痛苦的,但臨床中遇到的每一件也許微不足道的事兒,亦在思考能否轉化為文字,已習以為常。”吳家寶副書記說,鼎醫(yī)一路走來風風雨雨,而《院訊》記錄了三十年來點點滴滴,每位通訊員都在鼎醫(yī)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書寫鼎醫(yī)的篇章!
到場41名通訊員以無記名方式投票評選2017年優(yōu)秀通訊員,從45名候選人中評選3名。根據投票結果,黃婷婷、孫小敏、周晨日當選為2017年優(yōu)秀通訊員。六病區(qū)、十八病區(qū)、科教科當選為2017年福鼎市醫(yī)院信息采集工作先進科室。
接下來便是眾所期待的孔廟之行。據說,孔廟每年只在清明節(jié)及孔子誕辰時開放,此次事先與村委協(xié)商,同意開放孔廟供我們瞻仰,實屬因緣際會。一踏入門檻,仿佛穿梭在了時空隧道上,置身在數百年歷史的古屋中,靜靜感受撲面而來的古老文化氣息,沒有想象中的顫顫巍巍的古建筑,反而放眼望去皆是精雕細琢,盡管歷經滄桑,卻無一處蜘蛛網,足以看出西昆村民的虔誠之心!村書記孔慶平是第七十三代孔子后裔,他帶領我們參觀一路解說,和我們講解孔子事跡、儒學文化、西昆儒學發(fā)展史。
第五站,是文化課堂。在回德成學校的路上,發(fā)現一位耄耋老人坐在自家門口看書。老爺爺看到我們盛情邀請,走進了發(fā)現老爺爺所看的乃是《現代漢語詞典》,老爺爺一邊閱讀一邊練字,一手漂亮的硬筆書法,足以讓現在許多年輕人汗顏,更令我們深深感動,即便風燭殘年,亦要活到老學到老。
課堂上,我們聆聽了德成學校首席講師林潔老師《孝親尊師 父母做起》的家庭教育講座,《弟子規(guī)》中“孝”的真諦、孝親尊師從自己做起、言傳身教對孩子的重要性,讓我們受益匪淺。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很快便到了我們返程的時候。這里給人最大的感受便是文化氣息濃厚,古建筑仍被保留維護著,供后人瞻仰,讓后人體會前人之辛苦,也激勵著后人前進,就如同鼎醫(yī)通訊員手中的筆,書寫鼎醫(yī)歷史,銘記歷史,書寫艱辛與輝煌,落筆生花,供鼎醫(yī)人觀賞。鼎醫(yī)發(fā)展歷程上終有我們留下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呼吸二科 孫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