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是一種非藥物治療方法,主要針對失眠的病因及持續(xù)因素進行治療,根據(jù)患者的睡眠情況,為患者量身制定睡眠康復計劃,糾正患者的不良睡眠習慣及與失眠相關的不正確睡眠觀念,重塑患者的合理認知模式,緩解各種與失眠相關的負性情緒,消除患者對失眠的恐懼,同時可以幫助患者減少或戒斷催眠藥,重建健康的心態(tài)和良好的睡眠模式。
藥物治療和CBT-I的區(qū)別
藥物治療:對癥治療為主;起效快,能快速控制癥狀
;對絕大部分患者療效肯定;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對服藥的過度擔心 ;部分患者停藥后癥狀反彈甚至加重;長期使用易形成依賴性和耐受性。
CBT-I:對因治療,主要針對失眠的原因;起效慢,2-4周逐步起效;在合適的人選中,有效率為70%-80%;安全性高,不吃藥,不用擔心藥物副作用;長期療效明顯優(yōu)于藥物治療;逐步幫助患者減藥甚至停藥。
CBT-I的療效
CBT-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在多個權威臨床對照試驗中得到證實,其短期療效與催眠藥相當,但長期療效往往優(yōu)于藥物治療,是目前國內(nèi)外失眠治療指南中普遍推薦的非藥物療法。
《美國醫(yī)師協(xié)會成人慢性失眠指南》指出:所有成人患者均應接受針對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CBT-I)作為慢性失眠的初始治療。
《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中指出:對于長期的失眠患者,CBT-I與藥物療法的短期療效相當;長期來看,CBT-I的療效優(yōu)于藥物療法;對于亞急性和慢性失眠,應該盡可能應用CBT-I,而將藥物的應用限制在最低的有效劑量和維持最短的時間。
有效進行的CBT-I可使70%-80%患者的失眠癥狀改善,治療前或治療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之后再單用CBT-I的策略可獲得更長期的療效。
CBT-I的主要內(nèi)容
認知治療:患者對失眠的過分恐慌、擔憂、焦慮等不良情緒往往使失眠進一步惡化,而失眠的加重又反過來影響患者的情緒,兩者形成惡性循環(huán)。治療師會幫助患者認識到自己對于失眠的錯誤認知及對于失眠的非理性態(tài)度,如“不吃藥我就無法入睡、不能睡覺我的生活就毀了、睡不著明天我就沒法正常生活了”等等,通過對正常睡眠知識的了解,使患者重新樹立起對于睡眠的積極、合理的信念,從而達到改善失眠的目的。
行為治療:包括刺激控制療法和睡眠限制療法。
睡眠衛(wèi)生教育:通過對睡眠習慣和睡眠衛(wèi)生知識的指導,減少和排除干擾睡眠的各種情況,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松弛療法:通過一系列不同的放松模式,降低失眠患者睡前緊張與過度亢奮狀態(tài),來幫助患者入睡,減少夜間覺醒,提高睡眠質(zhì)量。
減藥策略:根據(jù)患者的睡眠變化,逐步減少患者對安眠藥的使用及依賴。
治療流程
醫(yī)生進行初步評估,選擇適合進行治療的患者→治療前進行入組評估→預約具體治療時間→按照預約時間開始治療→每周固定半天,連續(xù)6周,堅持治療→治療結(jié)束后接受3次電話隨訪(3個月、6個月、1年)→根據(jù)病情變化及時門診隨訪。
適合進行CBT-I治療的患者:
入睡困難,反復醒來、睡眠質(zhì)量差。
存在不良的睡眠習慣和睡眠信念。
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主要與睡眠相關。
晚上緊張,擔心睡不著,躺在床上胡思亂想無法控制。
雖然很疲勞但躺上床又感覺很有精神,沒有睡意(條件性覺醒)。
暫時不能或不宜服藥(如備孕、共病某些軀體疾?。?。
主觀上不愿意服藥(過度擔心藥物副作用)又希望改善睡眠。
進行藥物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希望減少藥量或進一步改善睡眠。
經(jīng)常會聽到失眠患者說:你說的這些我都懂,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做了一些改變,但是仍然失眠。所以,您更需要專業(yè)的治療師幫助您制定科學的方案,進行正規(guī)的治療,與你一起改變睡眠不良認知和行為,改善睡眠狀況。
重要提示:
目前睡眠狀況極差,睡眠時間少于4小時的患者,可以先進行藥物治療,待睡眠狀況改善后,再配合CBT-I治療,幫助減少藥物的使用。
同時合并有其他疾病(包括軀體疾病和抑郁、焦慮的精神疾?。┑幕颊撸鑳?yōu)先治療合并的疾病,控制住病情后再進行CBT-I治療,進一步改善睡眠。
治療效果取決于患者的依從性(即配合程度),積極的配合治療才會有效果,對于不能有效配合的患者,不適合進行CBT-I治療。(心理精神科 林影)